日期:2025-10-03 06:40:25
当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在启程赴北京参加香山安全论坛前,对着镜头说出“不选边”三个字,这绝不是一句外交客套。
他是前陆军总长,是真正带过兵、管过军的人。
他的话,等于把新加坡军方的态度也摆上了台面——这个国家拒绝被卷入中美对抗的漩涡。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从来艰难。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有限,却卡在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
稍有不慎,就成了棋子。
过去几十年,它确实与美国关系紧密:美军在樟宜设有后勤基地,双边安全合作长期存在。
但“合作”不等于“结盟”,更不等于“听命”。
陈振声说得直白:“选边站,就是靠边站。”
一旦明确站队,就失去主动权,沦为别人战略棋盘上的卒子。
新加坡要的,是自己决定命运的空间。
这种立场早有伏笔。
总理黄循财曾公开表示:“新加坡不亲华也不亲美,我们亲新加坡。”
这话内核清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你可以与美国做安全伙伴,也可以与中国做经济伙伴,前提是服务于新加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李光耀时代以来的外交哲学——在大国间保持平衡,绝不轻易押注。
只是如今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平衡愈发艰难。
而新加坡的选择不是放弃平衡,而是更坚定地守住它。
2025年的东南亚正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体量持续扩大,军事现代化加速推进,在南海、湄公河流域乃至整个印太地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强化“印太战略”,拉拢盟友围堵中国。
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不同程度被卷入。
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若仍默认“亲美”,可能错失对华合作机遇,甚至在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若一头扎进中国怀抱,又可能激怒美国,动摇现有安全安排。
“不选边”不是逃避,而是高度理性的战略选择——既要与中国深化经贸、基建、军事合作,也要与美国维持沟通与防务联系,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用得上。
中新军事互动其实远比外界想象频繁。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多次派部队赴新加坡参加联合训练。
规模虽小,意义重大。
新加坡军队以专业高效著称,能与其共同训练,本身就是信任的体现。
陈振声作为前陆军总长,深知未来东南亚安全格局无法绕开中国。
中国海军在南海常态化巡航、在亚丁湾护航、对东盟国家提供防务援助,正在切实改变区域力量对比。
与其假装看不见,不如主动接触、建立沟通机制,避免误判。
这正是他为何强调“希望中美即使在最困难时刻也要保持对话”——他怕的不是竞争,而是失控。
一旦擦枪走火,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根本无处可躲。
当然,这么做有风险。
美国近年不断施压盟友“去风险”,实质是要求减少对华依赖,尤其在高科技与国防领域。
新加坡若表现得过于“中立”,可能被华盛顿视为不够忠诚。
但新加坡的底气在于:它从来不是美国的正式军事盟友,仅是“安全合作伙伴”。
这一身份微妙——既享受美国安全保障,又保留外交回旋余地。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在半导体、金融、航运等关键领域对全球供应链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美国也舍不得轻易得罪。
陈振声敢在此时说出“不选边”,背后是精确计算:得罪美国的风险,远小于被中美冲突裹挟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选择正成为东南亚的普遍趋势。
2025年9月3日阅兵,东盟十国中六国派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这些国家对华态度各异,却在重大场合选择亲自到场。
新加坡派副总理颜金勇,文莱派武装部队总司令,尚未正式加入东盟的东帝汶也派国民议会议长出席。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多数东南亚国家眼中,中国不是“威胁”,而是必须认真对待、积极互动的邻居。
它们不想选边,不是胆怯,而是清醒——选边等于自断一臂,不选边反而能左右逢源。
泰国就是典型。
过去被视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半个盟友”,因《泰美共同防御条约》及美军基地存在。
但近年中泰关系明显升温。
中老铁路已通车,中泰铁路加速推进,两军联合演习从反恐到海上搜救,合作领域持续拓宽。
尽管泰国政局不稳,未能派政府首脑参加阅兵,但战略调整已在悄然进行。
有分析认为,泰国正走一条类似新加坡的路——不公开站队,行动上却拉近与中国关系,同时不完全切断与美国纽带。
这种策略看似投机,实则是现实政治中最务实的选择。
放眼整个东南亚,真正坚持“亲美反华”路线的,恐怕只剩菲律宾。
这不难理解:历史上是美国殖民地,国内亲美势力根深蒂固,加上南海摩擦,使其一度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最积极的棋子。
但即便如此,菲律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杜特尔特执政期间曾大力推动对华友好,重启南海对话,甚至公开质疑美国安全承诺的可靠性。
虽已卸任,其政治遗产仍在,家族在地方仍有强大影响力。
不少网友猜测:2028年大选若杜特尔特家族成员上台,马尼拉外交政策或现180度转弯。
这种猜测未必准确,但至少说明,连菲律宾也开始反思“一边倒”的代价。
东南亚国家集体走向“不选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过去几十年,该地区享受全球化红利,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愈发清楚一个事实:安全不能只靠别人给,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市场。
中国连续十多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7000亿美元;美国仍是重要投资来源国与安全对话方。
在此背景下,逼一国在中美间二选一,等于逼其自断一臂。
越来越多东南亚领导人意识到,真正的战略智慧不是站队,而是搭建桥梁——在中美间保持沟通渠道,在区域合作中争取主动权,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安全”与“发展”。
这种“东南亚共识”正在改变国际政治规则。
传统上,小国要么依附大国,要么被忽视。
但今天,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开始用集体行动发声。
它们不搞对抗,也不结盟,而是通过东盟平台推动“东盟中心性”原则,强调区域事务应由区域内国家主导。
这本质上是对冷战思维的超越。
它不否认大国存在,但拒绝被大国逻辑绑架。
有网友调侃:“以前是‘谁赢跟谁’,现在是‘谁都不跟,我自己赢’。”
这话夸张,却点出新心态。
这条路并不轻松。
中美博弈仍在加剧,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对盟友控制,中国也需时间建立更被广泛接受的安全合作框架。
东南亚国家要在夹缝中保持平衡,既需高超外交技巧,也需强大内部定力。
一旦国内政治动荡或经济危机,极易被外部势力趁虚而入。
能否坚持“不选边”,不仅考验领导人智慧,更考验国家韧性。
但无论如何,陈振声的表态已释放明确信号:小国不是棋子,而是棋手。
它们或许没有航母与核弹,但有自己的判断、利益与未来。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这种坚持战略自主的努力尤为珍贵。
它不仅关乎东南亚和平与繁荣,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新思路——在大国竞争时代,不站队,也可以有力量;不选边,反而能走得更远。
再看“不选边”三字,绝非客套。
它是一份宣言,一份来自小国的宣言:我们不想被定义,我们要定义自己。
而这份宣言,正被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用行动书写。
未来几年,若此趋势延续,我们或将看到一个更加独立、团结、自信的东南亚——它不会成为任何大国的后院,而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这才是“不选边”最深的含义。
a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