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18 05:34:52
文 | 象先志
做企业,叙事永远是核心。
你讲故事的水平如何,不只影响企业内部人员对这份工作的信念,也会决定所有外部相关者对企业的理解和定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条从叙事到定位的链条尤其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反映到股票 PE 倍数这些指标上面。
很多年以前,黄仁勋就说英伟达的目标,是实现普适性的并行计算范式,而非仅局限于单纯的图形编程领域。
这个叙事开始没有多少人信,华尔街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英伟达生产的是 GPU,服务于游戏佬和内容创作者这些终端用户。
而当后来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引爆了英伟达的需求后,并行计算和高性能计算这样的概念开始迅速得到市场的理解。
这两种叙事的差别显而易见:千亿美元市值的英伟达你没搭理,四万亿美元的英伟达你已经高攀不起。
阿里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两轮从高峰到谷底、再从谷底回到山腰的行情。
这两轮行情的转变,本质原因就是市场对阿里叙事的理解调整。
我们其实可以给这两波调整分别找个参考的锚点。
锚点一是芒格在 2023 年初将投资阿里归类为他最大的错误,"该死的零售商"成为那段时间业内谈及阿里时最显著的标签。
锚点二是吴泳铭上台以后,阿里重新地把自己定义为"云计算和 AI 驱动的科技企业",激进地提高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
云计算和 AI 并不是两个隔离的驱动要素,但这里面 AI 起到的是更核心的作用。因为阿里云的业绩在之前相对长的时间里,其实是基本丧失了想象力的。只是由于 AI 带来的算力需求,才重新推动了阿里云业绩的快速增长。
所以"云计算和 AI 驱动"的叙事调整,可以归结为更简洁的" AI 驱动"。
AI 版图里,夸克在哪里
AI 驱动的阿里有着相当程度的野心。
汽车行业喜欢讲垂直整合,特斯拉和比亚迪都选择了这个路径,希望通过自己制造更多的软硬件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套用这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阿里其实在做 AI 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阿里对 AI 产业链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不只在国内是独一档的,跟海外科技公司比也是走得最远的。
阿里云是 AI 基础设施提供商,开源的通义系列做前瞻和基础性的模型研发,这是 AI 产业链的上游。
而产业链的下游,阿里既有庞大繁杂的各类既有业务等待改造,也有夸克这样的 AI 应用占据牌桌。
如果以 AI 作为控制变量,来分析这个产业链,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认上游的阿里云和开源的通义系列目前要比下游的夸克要做得更加出色。
由于互联网行业乃至泛互联网行业这些相对容易上云的企业都已经上云,而传统行业老板们上云的意愿普遍不高,国内云计算行业过去几年曾经历一段相对困难的周期。
阿里云在此期间几乎完全陷入增长停滞,季度业绩甚至出现过同比负增长。
这个问题要等到开源模型能力达到充分可用后才得到解决。
这个过程中,阿里自身的通义系列和 DeepSeek 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最近的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实现了 26% 的季度收入增长,超过市场预期并创下三年来增速新高。其中 AI 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
跟云计算部门相比,夸克作为 AI 应用的表现就明显要弱一些了。
阿里在 AI 应用这条线,采取了跟其他大厂不同的策略。
这个不同在于,阿里没有努力去推"纯原生 AI 应用"。
这里说的"纯原生 AI 应用",是指在大模型出来过后,基于大模型带来的新的技术能力,去打造的 AI 应用产品。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产品在 LLM 出现之前不存在、也根本没有技术手段去实现。
按照这个标准,抖音推出的豆包和即梦,腾讯推出的元宝和 ima.copilot 也算,但 QQ 浏览器、百度网盘这类的选手肯定是不算的。
阿里系 APP 里面,通义 App 可以算,但夸克就不算了。
为什么要做这个区分呢?因为后面这类产品,早就已经有了大量的用户群体,把它们跟没有这个基础的其他 APP 放在一起,很多时候会影响对行业局势的判断。
比如在 9 月份的 AI 产品榜中,夸克和百度网盘是按照月活排名第一和第三的 AI 产品,排名第二的豆包。这三款 APP 月活规模非常接近,都在 1.5 亿左右,但显然豆包月活数据的含金量要比前两者更高。
阿里其实也有自己的"纯原生 AI 应用",就是此前被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的通义 App。
组织架构上通义 App 现在跟夸克平级,当然实际能拿到的资源夸克必定是超过通义 App 的。
智能信息事业群由吴嘉负责,吴嘉同时又兼任夸克 CEO,嫡庶之分就摆在台面上。
今天的通义 App 已经错过了扩张投流的最佳时机,阿里既然过去没有在通义 App 上倾注流量和资源,未来更不可能这么做。
通义 App 调整并入的理由,表面上看是集团层面在整合所有 2C 的 AI 业务,实际应该看作夸克彻底赢得了代表阿里参与 C 端 AI 应用入口竞争的主导权。
马云年初现身夸克办公区,就是对这个信息的再度确认。
以前通义 App 还有作为阿里云通义模型能力展示窗口的作用,而现在随着这个业务逐步边缘化,夸克挑起了这个任务。
上个月的云栖大会,阿里云发布的视频生成模型通义万相 Wan2.5,也是夸克最早宣布"所有用户均可限时免费体验"。
夸克是阿里云的弱点
但夸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它是否有替阿里扛旗的能力?
从上面的榜单可以看到,豆包的月活数量已经追上夸克,并且保持着更高的增速。
要知道,夸克本身早就拥有成规模的用户群体,并且塞进了一堆工具应用,还纳入了夸克网盘这类堪称"杀招"的功能加成。
由于 88vip 可以直接领夸克网盘会员,我个人的主观体验是在各种资源分享的渠道,夸克网盘链接的刷新频率比百度网盘还高点。
做个类比,这相当于游泳比赛里,你不仅是抢跑,还上了鲨鱼皮这种别人没有的黑科技。
这种情况下,如果夸克还是被豆包赶上并且超越,那就说明夸克的产品模式或者阿里的模型能力有问题。
前段时间关于谁是国内 AI 云第一,出现过激烈的争议。
这边阿里云说自己是第一,那边火山引擎也说自己是第一,甚至百度智能云都站出来说自己也是并列第一。
这种争议的源头,在于不同云厂商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拿出了有利于自己的研究报告。
咨询机构要挣钱,各种角度的报告都会出,尽可能满足客户需要。
像 IDC 起码出了五份关于 AI 云的报告,三份报告是阿里云第一,两份报告是火山引擎第一。
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两边口水仗谁更有理,只分析一个事情,为什么阿里云会被刚做五年的火山引擎拿来做宣传物料。
火山引擎占比第一的,是公有云大模型市场。
这个指标计算的是各家通过 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输出的 token 数量。这个统计口径是各大云厂商对外部客户提供的大模型公有云服务调用量,不包含自有业务调用。
所以粗略来看,这个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内客户如果有对大模型的需求,他们当下选择火山引擎更多一些。
我不知道各位看到相关标题的时候什么感觉,我本人是有些诧异的。
我开始觉得这是火山引擎的营销诡计,因为只要定语够长,谁都能是第一。
后来认真去找了下信息,发现火山引擎这边确实加了定语,但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这个定语是确实有意义的,而且意义很大,因为外部 token 调用是反映 AI 云需求很重要的指标。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阿里云会在这个方面输给火山引擎?
阿里云在公有云市场长期第一,通义系列模型在开源社区做到了最好,阿里做 B2B 起家、仍然是最大的电商平台、钉钉的用户规模远超飞书,这些都意味着比火山引擎更容易接触和积累客户。
换言之,阿里云有充分的理由比火山引擎做得更好。
所以我不得不去梳理阿里的 AI 全产业链布局,我想知道这个链条的哪一环成了弱点。
而当我看到夸克跟豆包在各个排行榜的位置,初步的怀疑对象就指向了夸克。
模型要想获得知名度,最好的方式是在 C 端被广泛的用户使用。
阿里云虽然把通义做成了最佳的开源模型,但这能起到的营销效果远远不及一个破圈的 AI to C 应用。
我说个细节吧,字节的自研模型就叫豆包大模型。之前这个模型是叫"云雀",但去年火山引擎发布会刻意改叫"豆包",改的原因显然是要利用上"豆包"的知名度。
现在想象你是某个企业负责人。
阿里云这边给你说,通义大模型是当下最顶尖的开源模型,性能很强,安全可控,价格便宜,还有最完善的服务生态。
火山引擎会怎么说,他肯定也会提这些,但他肯定还会说:你知道豆包吗?我们给你的就是同款的豆包大模型。
你自己会倾向于选哪家?
豆包大模型这个名字,比你 HuggingFace 上多少下载量不知道好用多少,因为用 HuggingFace 本来就跟企业拍板采购的不是一群人。
而且今天的开源模型仍然在性能上是落后闭源的,在社区赚吆喝是一回事,能不能获得商业认可是另一回事。
所以相比豆包,夸克在事实上构成了对阿里云业务的牵制。
不过目前来看,阿里暂时还没有完全对标豆包的产品,考虑到通义 App 的现状,夸克仍将是阿里 C 端 AI 应用唯一的底牌。
因此,在阿里的 AI 全产业链版图里,下游夸克对上游阿里云的限制性会长期存在。
夸克是未来一段时间阿里 AI 战略的最大弱点和短板。
只有解决掉这个短板,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火山引擎放卫星之类的行为。
阿里云自然是不想其他厂商再搞个大新闻,但没办法,夸克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a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